老年协会

艰辛的付出因为爱

发布时间:2014-05-23 09:28:21 发布者:admin 浏览次数:

来源:西安三桥老年公寓

    在她很小的时候,夜里常常被“嗡嗡嗡”的纺车声惊醒,特别是在寒冬腊月,母亲那冻得红肿、几乎个个手指都裂着血口,然而还是不停的摇着纺车,一圈、两圈、三圈……“纺车的“嗡嗡”声把她又带回恬谧的梦乡中。就这样,一年一年,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在母亲的辛劳下,他们姊妹七人渐渐长大。才六十多岁的母亲已经累得浑身是病,卧床不起。开始他们姊妹七人一人一天轮流照顾,不到两个月就坚持不下来了。上世纪90年代,她为母亲寻求养老机构,可是走遍西安周边,没有适合的机构。当时她就想,她的母亲七个儿女都无法老有所养,社会上还有多少个像她母亲一样的老人需要照护,更别说专业的护理。她就想办一个养老机构,为社会上千千万万个像母亲一样的老人,尽自己一份晚辈的孝心,从而使老人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安详离去。
  1993年,她来到三桥福利院,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她惊呆了:一个不到2000平方米的小院子,垃圾就占去了一半,杂草长得比人高,不时还有老鼠从脚下窜过,三十多间房天上下大雨,房内下小雨,门窗更是破旧不堪。主管民政的领导说,这里住了两个人:一个是智力残疾,一个是精神残疾。
  开始接管福利院时,家人坚决反对,周围的朋友摸着她的额头说:“你没发烧吧?”还有三桥街办的几名工作人员背后议论:“这人是不是有病,脑子进水了?把钱往坑里扔。”面对重重压力,她坚持着,坚信着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的。
  福利院的环境要改变、房子要翻修、还要添置设施设备,老人用具等。钱从哪里来?她先把自己准备买房子的钱偷偷拿出来,把做生意的周转金拿来,又向朋友、亲戚借,总算凑了30多万元。半年后,一个崭新的三桥福利院展现在众人面前,过去那没人照顾的五保老人,贫困残疾人都纷纷赶来要入住……
  初开始,没有护理员,她给老人端屎端尿、穿衣喂饭;没有维修工,她爬上爬下更换灯泡、维修马桶;没有炊事员,她炒菜烧饭、洗碗拖地;没有医生,她经常半夜三更陪老人去医院、做检查,一个通宵接着一个通宵。记得在一次院长她送何春梅老人去医院时,不小心摔的腿部粉碎性骨折,从医院回来坐着轮椅、打着点滴,坚持上班。98岁的海叔叔,刚入住时,患有皮肤病,整天皮肤瘙痒,浑身难受。没有人愿意给其洗澡,怕传染,而杨院长她却推着海叔叔进了澡堂。有一位郭妈妈患有老年痴呆症已多年,临终前时常把大便往嘴里吃,杨院长她就用牙刷一遍一遍帮老人去刷洗,并陪着郭妈妈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子女在感谢信中写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她母亲在院卧床十年整,她经常一个星期和母亲说不上几句话,但她却经常陪着新入住的老人一晚又一晚。二十多年来,为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提高老年人伙食,经常克扣自己,吃着老人们的残羹冷炙。杨院长她以院为家、不回家,当然也没有家……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感恩,感恩于给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孝更是一种大爱,这种大爱跨越了骨肉亲情的界限,化做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三桥老年公寓院长杨秋兰——她把这种感恩化做一种自己的责任,“帮天下儿女尽孝,替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最大限度的减轻重病老人、高龄失能老人临终病痛,是她的人生追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能够使每一位老人在人间温暖和全社会的关心关爱中幸福的、更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生命历程,是她的最终心愿。由初期只住了两位孤残老人到现在先后入住老人7792位,临终关怀老人493位,在西安市乃至陕西省传为佳话,得到国家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陕西省民政厅、西安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多次表彰和奖励,以及各方媒体的报道与颂扬。
  积极热情,身先士卒,甘当护理先锋
   “我们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老了的自己。”这是杨秋兰院长在每日两次的护理部长会议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这句话,杨院长带领着她的优秀团队战胜着一个又一个的护理攻坚战。去年冬天,院里面招聘了一位王姓护理部长。王部长她虽然学的是护理,医院毕竟跟老年公寓还有区别,一时习惯不了。那天有位护理员家里有急事临时休假,王部长她临时顶岗,对于老年人生活护理不太习惯,对于刚好有位便秘的失能老人是力不从心,或者说年轻人放不下那架子。老人坐在马桶上,大汗淋漓,两眼流泪,随时有生命危险。杨院长顾不上戴手套,一边给老人柔腹,一边用手指去抠,一点一点的下来,老人的泪水止住了,杨院长的汗水流下来了,那位王部长的泪水涌了出来。杨院长的身先士卒感动了那位年轻的部长,更是将失能老人的痛苦降到了最低,老人竖起了大拇指,称杨院长把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杨院长不止一次站在护理第一线,她觉得失能老年人很痛苦,作为每一位一线护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失能老人减轻痛苦。正是因为杨院长的身先士卒,护理团队坚不可摧,护理事故及意外均为零。
    无私奉献,倾囊相助,孤寡老人的孝心女
  三桥老年公寓成立二十多年来,赡养的五保老人、贫困老人、失能老人不计其数。二十多年的为老工作杨院长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工资,经常拿着她跟她老公的退休金为困难老人们买来各种生活必需品。去年秋末的一天,天气有点凉,高奶奶去棋牌室打麻将,路过办公室门口,杨院长看见了高奶奶衣衫单薄,并且知道高奶奶家境不好,顺便将身上穿的红色格子羊毛衫脱给了高奶奶,还给了23块钱零钱让老人去玩。感动了现场咨询的家属及身旁的工作人员。二十多年来,杨院长共计资助五保老人、失能困难老人31位,补贴护理费及生活费共38.9万元。将近耳顺之年的杨院长,面对家庭有年过八旬身体多病的公公。在公公一年多次住院期间,她白天工作,晚上在医院照顾,帮助公公吃药、捶背、揉肩、喂饭、擦洗及处理大小便,有空给公公说些开心的话,同病房的病人及医护人员说:“你怎么就有这么一个好女儿,她总是忙碌着?”老人说,“这是我儿媳……。”医护人员及病友都吃惊了,“从来没有见过现在的儿媳对公公这么好,比女儿还要亲……。”
  上敬老人,下礼员工,为失能老人保驾护航
  杨院长除了孝敬老人外,对于员工更是仁爱有加。因为失能老人需要员工们的关爱。为员工家属提供免费食宿,帮助员工子女的就学就业,照顾员工老人的生活起居。为了让年轻人在老年公寓待的时间更长久,她给年轻员工介绍对象,经常深夜为年轻员工做思想工作,并把她们当成是自己孩子对待。护理员小张和小李的母亲在山区老家无人照料,杨院长见老人可怜,无人照顾,就安排老人住到了院里,在她俩的再三要求下杨院长才收了三百元的伙食费,为此感动了好多员工。护理员白杰山的父亲常年生活在几百里外的秦岭山麓,也是因为在家无暇照顾,父亲年迈不能自理,杨院长驱车百余里将老人接回老院里赡养,减免护理费及医药费,给老人买来水果及营养品。老人住的很开心,一日三餐,营养可口。之后老人因身体原因不久辞离人世,小白的粗心不打算给老人买寿衣,杨院长得知情况后连夜买来寿衣给老人穿上,并亲自送到殡仪馆、给老人烧纸、上香,送上院里最真诚的敬意和问候。感动的白杰山护理员泪如泉涌,杨院长将护理员的父亲当成是自己的父亲去侍奉。这一善举一直激励着护理队伍稳固前进。
  行善积德,积善得福,无外乎小事琐事
  清楚地记得2004年杨院长把四位高龄老人及八位孤残老人,请到“三桥饭店”过集体生日,席间一曲:“祝您生日快乐”激动的老人个个热泪盈眶,86岁五保老人丁玉华拉着杨院长的手激动的说:“我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更没有人给我庆祝过生日,可院长你却记着,我感谢共产党,感谢福利院”。前来祝寿的子女、亲朋都说在这里给老人过生日比在家里好。前天早上,杨院长她去查岗,7点钟时在大门口碰见了一位走失的老人。老人思维不是很清楚,她说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说不清她在哪住,只知道她孩子的名字。因为公寓里面大家早晨都比较忙,杨院长怕老人家属担心,就立刻领着老人在公寓外的村子找寻着,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没有着落。杨院长便领着老人又回到公寓,给老人吃了早餐后,拨打了110报警电话(派出所户籍室可以查到家属的相关信息)。她想,如果老人还没回家,那家属一定非常着急。身边也不乏有走失的老人,走失老人家属的心情她是最了解的……日日都行善,快乐每一天,孝天下父母,敬世上老人。
  大爱无疆,孝行天下,热心公益事业
  汶川、玉树地震,在运转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杨院长仍然率先个人捐款人民币4000元,全院捐款3.86万元。三桥老年公寓是“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同时是“长期照护全国联盟”的会员单位。2010年玉树地震期间杨院长带着救助物品在长期照护全国联盟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乘火车抵达青海省红十字会医院奉献爱心。在西宁的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杨院长带着团队成员,在青海玉树照顾伤病员的日日夜夜里,她克服高原反应,气候寒冷等诸多困难,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晚上两人挤在一张床上,合盖一床被子。高原反应、看见肉、油就想吐,所以天天吃咸菜和馒头,个个嘴唇干裂甚至流血。杨院长在给藏族伤员仁青拉加洗头的时候,洗掉了六盆的黑水,那个常年没洗过头的油味,仿佛侵入到了她的十指,致使她那天没有进食。有的伤员洗完脚没有袜子穿,洗完澡没有衣服穿,杨院长都自掏腰包买回袜子与衬衣给伤员换上。杨院长不是在整理床铺,就是在给伤员洗衣洗头,因为营养不良及高原反应她在回宿舍的途中晕倒在了医院门口……